找到相关内容72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学会忘却

    双双遗失了,是一种双重的忘却,真能做到“忘我”,达到丢掉头发便以成为和尚的忘机的境界,因而他具有艺术家的某些禀性。鸠摩罗多是佛家中的“忘我”,因他参悟到“色身”,则是虚幻的,是泡影般的存在。世间没有一样...

    达 亮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80262407.html
  • 玄奘的境界

    佛学界赢得了不可磨灭的祟高地位。  他执着忘我。为了能从印度取回经卷,他历尽艰难险阻,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,吃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苦头,行踪遍及西域、天竺130多个国家,域外研修17个年头,回来后又...,把中国的儒道介绍给印度,又把印度的佛教经典带回中国,促成了人类史上先进文 因为善良无私,使他成为了—个好人。因为好学勤奋,使他成为了—个富有智慧的人。因为执着忘我,使他成为了—个世人景仰高尚...

    江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1168692.html
  • 好德:阴德和阳德——如何积德

    ,因此,行善较为自然,而且也出于真情。但是因为有我执在作崇,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别,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。   (三)爱人如己的道德——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,所以能忘我。而达到爱人如己境界。能这样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360587265.html
  • 问:如何积德?

    我的分别,不能达到忘我的境界。 (三)爱人如己的道德——因为这种人已破除了我执和烦恼,所以能忘我。而达到爱人如己境界。能这样做已经是圣人了。但因为他还没有破除法执,所以行善时...

    佚名

    佛教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9/12/14211194699.html
  • 以“顽空定”念佛法治病

      我一听,认为有理,便依法行事,照念不误,不消一会儿,便达忘我之境。此法虽是顽空定,当时这位和尚认为不可以传人,但后来我倒觉得这个方法很好,尤其有益于现代人常患的高血压症。现在他人已涅槃,我就代他...

    南怀瑾

    念佛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806291810.html
  • 行脚希望路第一天:离开九华山

    穿过茂木修竹,饱览清奇山色,到达天台正顶,极目远眺,只见青山匍伏,大江如练,长天秋水,共为一色,大地天空,合为一体。峰顶一巨石,上刻“非人间”三字,如斯仙境,令人陶醉,浑然忘我,除尽烦恼。 -----...

    佚名

    |行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3/1136583376.html
  • 持大悲咒有效验的体会

    观世音菩萨的无私奉献精神。从持观世音菩萨名号,观世音菩萨寻声救难中,体悟到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忘我无私、无条件帮助别人的奉献精神,当念“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”时,返观自己的心是慈悲还是冷漠,是喜舍还是...

    甘肃·实言

    |大悲咒|观音|感应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1852584463.html
  • 与弟子十问十答 星云大师在香港公开“讲佛”结束

    ,因果不会错乱”,苦是人间实相,佛教讲苦,而并非要人去吃苦,是要人去了解道理,离苦。而不执着,无我,即可离苦。忘我,即会免得争执之苦,不会有太多烦恼。  希望人们了解道理  出家人“四大皆空”,又为何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星云大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12/0808426942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?

    说,才是三昧或定的程度,也就是忘我的觉受现前。   所谓‘理一心’即是与理相应,亲见阿弥陀佛的法身,弥陀即是自性,西方不离方寸,那就是‘自性弥陀,唯心净土&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学佛群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561611690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儒家云: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佛门中燃顶、燃臂、点戒疤是否有冲突?

    不圆满之别。   所以儒家之说仅局限在某一个方位而立孝道,似乎有点独善其身之意味,难得大公无私的忘我境界,被父母所生之发肤所限,被中国人少数狭义之辈所冠上不孝之罪,形成处处皆罪之隐忧局面,将孝字拥有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074812922.html